新闻动态
2013年就存在的纳指基金,为何多数人错过?揭秘被忽视的财富密码
2025-08-23
2013年就存在的纳指基金,为何多数人错过?揭秘被忽视的财富密码
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股开启十年长牛,但国内投资者真正抓住红利的却寥寥无几。翻开尘封的基金档案,会发现一个被时间掩埋的真相:早在2013年,国内就有纳指场内基金在银行柜台悄然发售。当年那些在银行大厅填单子的投资者,或许想不到十多年后这只基金净值已翻了四倍。
当时证券营业部的老股民老张回忆:"当时客户经理拿着宣传单说这是跟踪美国科技股的基金,但大伙儿看着'纳斯达克'三个洋字就打怵。"确实,彼时互联网理财尚未普及,基金销售主要依赖银行网点的展板宣传。某股份制银行2013年销售记录显示,该纳指基金全年认购量不足千万元,不及同期某款国债销量的零头。
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认知鸿沟。当时基金销售渠道存在三大壁垒:银行理财经理对海外资产配置认知有限,多数人只知道股票型基金;信息披露渠道单一,基金净值更新滞后三天是常态;投资者教育缺失,很多人连ETF是什么都没听说过。就像2015年牛市前夜,仍有投资者把分级B当成存款产品抢购。
真正让投资者错失机会的,是2017年的那次基金拆分。当时基金公司公告显示,该纳指基金实施1:4比例拆分,净值从4.2元回归1.05元。这个常规操作被误读为"暴跌75%",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恐慌抛售。实际上拆分后份额增加四倍,持仓美股资产纹丝未动。就像把一张百元钞票换成四张二十元,总金额并未改变。
对比同期美股走势更令人唏嘘。2013-2023年纳斯达克指数年化收益12.7%,期间经历三次熔断仍创新高。当年1万元投资如今已超4万元,相当于每年白捡一台最新款iPhone。但多数人要么在2015年股灾时割肉,要么在2018年贸易摩擦中清仓,完美错过科技股黄金周期。
当下理财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。支付宝理财频道的纳指ETF日成交额稳定在5亿元以上,90后投资者占比超过六成。智能定投功能让"懒人投资"成为可能,某平台数据显示坚持每月定投三年的用户,83%实现年化收益超10%。这印证了投资界的铁律:认知提升的速度,永远决定财富积累的加速度。
站在2025年回望,这段历史给后来者深刻启示:投资本质上是一场认知变现的游戏。当新经济浪潮来临时,能否抓住机会不取决于资金多少,而在于是否具备穿透信息迷雾的洞察力。就像巴菲特说的:"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"如今信息获取渠道空前丰富,但如何筛选有效信息,仍是每个投资者必修的功课。
股市短期是投票机,长期是称重机;认知的边界,就是财富的边界;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,是平庸企业的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