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花30元买“体面”假装上班:杭州假装上班公司背后年轻人的荒诞自救
2025-08-23
杭州一家"假装上班公司"悄然走红,日租三十块,便能得到一张办公桌和一天"体面"。这种生意听着荒唐,却在两个月内吸引了三十多名客户。他们不是来工作,而是来演戏——给亲友,也给自己。在中国社会,"你在哪上班"几乎成了社交场合的开场白。失业,犹如一张无法公开的罪状。许多人宁可花钱装样子,也不愿承认自己暂时"无业"。以周明为例,这位28岁程序员被裁员后,每天花30元在这里打卡,午饭时和"同事"拼外卖,傍晚发朋友圈"加班"。他的笔记本屏保甚至是P上去的"公司团建照"。这套操作的目的很简单:应付母亲的"视频查岗"和"回老家考公务员"的唠叨。社会学上,这属于典型的"身份认同危机"。工作不仅提供收入,更赋予人社会存在感。
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了"合格社会人"的标签,而这家公司恰好在售卖这种标签。这现象并非中国独有。日本早有类似的"假装上班咖啡厅",韩国也出现过"租友"服务应付家庭聚会。东亚社会的高度竞争与集体主义文化,放大了失业者的心理压力。东亚文化的压力催生了新型商业模式,这种"假装上班"公司本质上是共享办公的变种创新。从数据看,这买卖相当划算。老板王磊的400平米场地月租4万,平均每个工位日成本不到20元,收费30元,毛利率超过30%。而且客流稳定,场地利用率高,人效比传统办公室租赁更佳。这种服务填补了市场空白。咖啡馆人多嘈杂,每天至少消费50元;家庭环境充满干扰,效率低下;传统联合办公针对企业,起步价格高。
而"假装上班"公司直接面向个人,低门槛、零合同、按日计费,恰好满足了特定群体的灵活需求。从客户细分看,这里的消费者主要有三类:失业中的职场人,希望维持状态;自由职业者,追求专业环境提升效率;有家庭责任的兼职者,寻求暂时逃离的空间。对他们而言,这30元买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:办公桌椅、网络设施、专业氛围,甚至是社交可能性。老板王磊已经嗅到扩展机会,计划增加"职场培训"等增值服务。北京、上海类似公司的出现,证明这一模式具有复制性。从创业角度看,这是低投入高回报的"蓝海":场地可租可买,装修简易,运营成本低,现金流稳定。低投入高回报的商业模式背后,是一套精妙的心理防御系统。"假装上班"的客户们发展出了一整套伪装技巧。
拍工位照要斜45度角显空间大;加班不要超过晚上八点,显得真实;发定位选咖啡店而非公司本身,暗示偶尔摸鱼。这些不是简单欺骗,而是一种精心构建的表演艺术。小林的例子最为典型。这位在MCN机构做兼职剪辑的姑娘,告诉父母自己在"互联网大厂做运营"。每周三她都会霸占会议室,利用公司固定电话给家人视频,背景音效全是现成的键盘声和打印机噪音。她知道这些细节能满足母亲"女儿在大厂当白领"的虚荣心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种表演既针对外人,也是自我安慰。人们穿西装、带工牌、遵守办公室礼仪,不仅是为了骗过亲友,更是在营造一种"我还在职场、一切正常"的心理暗示。这构建了一个缓冲区,避免直面失业焦虑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客户展现出的"职场纪律"甚至超过真实办公室。
他们很少刷短视频,交谈也会压低声音,自我约束明显。这种现象表明,表演久了,人会不自觉入戏。按心理学术语,这是一种"行为塑造认知"的过程——通过模仿工作行为,逐渐找回工作状态。心理暗示让人找回工作状态,而工作本身的定义也在悄然变化。"假装上班公司"揭示了工作概念的根本转变。传统工作模式建立在固定地点、固定时间和稳定薪酬的三角关系上,如今这个铁三角正被打破。自由职业者用项目代替岗位,远程工作者不再受限办公室,斜杠青年同时扮演多重角色。有趣的是,当人们摆脱了传统雇佣关系,却仍渴望模拟其表面形式。文案写手小吴在家工作效率低下,来这里后产出翻倍;
直播主播小张专门租用这里的直播间,觉得比家里更"专业";失业程序员周明保持朝九晚五的作息,认为这能"维持状态"。这种矛盾表明,工作对人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维度。朝九晚五的作息提供了生活结构,同事互动满足了社交需要,专业环境带来了身份认同。即便没有薪水,人们仍愿意花钱购买这些"工作体验"。从更广泛角度看,"假装上班"是工作与休闲边界模糊的典型案例。当代年轻人既希望摆脱传统职场约束,又无法完全适应无结构的自由状态。花钱买"工作感"看似荒谬,却是对现代工作困境的创造性回应——既能规避职场内卷与上级控制,又能保留结构化生活的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