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为何逛山姆的人越来越少了?网友吐槽:好东西都没了,只剩智商税!

2025-08-23

据不少消费者反映,当初办山姆会员,图的是 260 块钱能买到 “闭眼入” 的安心:毕竟宣传里说 “严选全球好物”,能省去比价、辨质的功夫。但现在,这 260 块更像笔 “冤枉钱”。

有网友晒单,说在山姆买的某品牌坚果,价格比家门口超市贵了 30%,包装上还印着 “山姆专供”,结果拆开发现和超市款一模一样。更让人窝火的是,卓越会员 680 块的年费,以前能享茅台抢购、免费洗车,现在只剩 “满 2000 返 20”,有人算过,一年得花 1.3 万才能回本,这哪是福利,摆明是逼着多花钱。据第三方数据,2025 年二季度山姆卓越会员续卡率从去年的 92% 掉到了 67%,退卡申请量同比涨了 3 倍。有消费者直言:“以前觉得花会员费是买‘筛选服务’,现在成了给超市交‘进门费’,图啥”

山姆这两年一直在喊 “供应链本土化”,说是为了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但实际情况是,不少进口好货悄悄换成了国产平替,品质却没跟上。比如之前卖得火的澳洲进口牛排,现在换成了本地供应的,价格降了 10%,但肉质从 M5 降到了 M3,懂行的会员一吃就发现不对。

还有自有品牌 Member’s Mark 的牛奶,以前是新西兰奶源,现在换成了本地牧场,有消费者反映 “奶香味淡了,还容易分层”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为了加速开店(2025 年计划新增 8 - 10 家),山姆对供应商的压价越来越狠,部分中小厂商为了保住合作,只能在原料上 “缩水”。比如某款畅销面包,以前用的是进口面粉,现在换成了本地散装粉,口感差了一大截,投诉量三个月涨了 40%。

现在消费市场很明显分成了 “高端精致” 和 “实用平价” 两拨人,山姆却卡在中间,两头不讨好。想走高端吧,进口商品越卖越少,去年下架了 237 款进口货,连以前的招牌进口水果区,现在一半都是国产货。有高端消费者转去了 Costco,里澳洲牛肉还比山姆便宜 15%。想走平价吧,又比不过盒马、永辉。

比如同款洗衣液,山姆卖 58 块,盒马经常做活动 45 块就能拿下,还能送货上门。更尴尬的是,山姆的大包装对小家庭不友好,一袋 1.5kg 的坚果,年轻人吃不完容易受潮,反而不如超市的小包装实用。某零售行业报告显示,2025 年上半年,山姆流失的会员里,30% 去了 Costco,40% 转向了盒马和永辉,剩下的干脆退了卡,说 “普通超市够用了”。

前几年,逛山姆是种 “生活方式”,年轻人周末开车去买网红烤鸡、瑞士卷,拍个视频发朋友圈,能收获一堆赞。但现在,这种社交属性几乎没了。一方面是网红产品没了新意。以前的麻薯、米布丁是 “独家款”,现在到处都能买到平替,甚至味道更好。

另一方面,超市里的陈列、装修好几年没换,拍照发圈都显得 “没格调”。有网友开玩笑:“现在去山姆拍视频,别人会以为你是去囤货的大妈” 此外,社交媒体上关于山姆的内容,从 “种草” 变成了 “吐槽”。今年 7 月,“山姆好丽友” 话题登上热搜,网友晒出超市里卖的好丽友派,价格比便利店贵 50%,评论区全是 “花会员费买小卖部同款,这是交智商税吗”。这种负面传播多了,自然没人愿意去 “打卡” 了。

消费者有意见,山姆的回应总让人觉得 “敷衍”。就拿好丽友事件来说,网友吵了两天,山姆才下架商品,回应就一句 “纳入选品考量”,没解释为啥要上架,也没说以后怎么避免。有会员打客服电话反映面包发霉,客服先是说 “可能是储存不当”,追问下才说 “可以退款”,连句道歉都没有。

有个妈妈说孩子吃了山姆的变质水果拉肚子,投诉了半个月,才收到 “补偿 200 元券” 的处理结果,气得她直接退了卡。对比之下,Costco 去年出了 “牛肉变质” 事件,不仅全额退款,还公开了供应商名单和检测报告,CEO 亲自录视频道歉。这种差距,让不少会员觉得 “山姆根本不在乎我们的感受”。

最后总结:山姆人少,说白了就是没抓住消费者的心。会员费没换来该有的价值,好东西越来越少,价格还不实在,社交属性也没了,出了问题还不认真解决。大家逛超市图的无非是放心、划算、顺心,这几样山姆现在都没做好,人自然就少了。要是还不调整,怕是会越来越难。

声明: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,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,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。但信息可能会更新,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,请大家理性阅读。

新闻动态

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