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

谷歌街景“拍丑照”事件背后:技术无罪还是巨头无界?

2025-08-05

明明人在自家院子歇班,结果一张“背影照”上传后,警察A直接变成了小镇社交网络的笑话,谁能想到,自己的八年郁闷是谷歌拍的?

阿根廷新闻一报道,这事就变成全城热搜,同事、邻居、朋友都知道了,A的“社死”不是段子,是现实。

谷歌的理由很直白:你家院墙不够高,被拍到怪不了我们,可A心里不服气,这不是你一句“技术无辜”就能糊弄过去的吧?

法庭一开始站在谷歌一边,说A是在“自家院子里不合适地活动”,可问题是,谁规定自家院子里不能光着身子?

A没认栽,他上诉时拿出新证据:自家院子的围栏,比普通人还高一头,谷歌说的“围墙太矮”,根本站不住脚。

这场拉锯战拖了七年,2024年法官终于给出新说法:人就算没露脸,被全身曝光也属于隐私被侵犯,这种照片不该出现在互联网上。

谷歌被判赔1600万比索,约合8.9万元人民币,虽然钱不算多,但A总算等来了一句公道。

电信公司Cablevision SA和新闻网站El Censor也被告了,不过法官觉得他们只是“帮谷歌扩散”,最后免了他们的责。

谷歌在判决后赶紧发声明,强调自己“有模糊技术”,还喊话用户“如果不满意可以点‘报告问题’”,可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出事?

这不是谷歌街景第一次“出圈”,类似的乌龙在全球反复上演——西班牙杀人案、美国失踪案、德国裸男、意大利黑手党通缉犯,街景车一不小心就成了“新闻推手”,有时候还真帮了警方大忙。

2023年,西班牙塔胡埃科镇,街景照拍下一红车旁有男子弯腰装袋,结果警方顺藤摸瓜,破获了婚外情杀人案,这种偶然能复制吗?

美国佛罗里达,男子威廉·莫尔特失踪22年,家人无数次找不到线索,结果一张池塘边的谷歌街景图,12年后被人发现水里有辆车,警方一查,真找到了遗骸。

密歇根州大卫·奈尔斯的失踪案,靠当地居民爬树装饰圣诞树时“手滑”点开街景地图发现的池塘里的汽车,这种“技术意外”到底算福还是祸?

德国曼海姆,2010年刚上线街景地图,网友就发现裸男从后备箱钻出,地上还躺着条狗,照片火速撤掉,但“谁、为什么、怎么拍到”始终没人查明白。

意大利黑手党成员阿基诺·甘米诺,越狱后19年靠改名换姓藏身西班牙,最后却因为谷歌街景拍到他开的小店门口照,警方顺利锁定目标,真是“天网恢恢”。

纽约布鲁克林,2010年几个毒贩在街头杂货铺门口被街景车拍下,警方据图跟踪、卧底、侦查,一举端掉小团伙,这算不算“技术反杀”?

谷歌街景带来的隐私风险、意外曝光、甚至犯罪线索,越来越多地被放大,技术进步是好事,问题是边界在哪儿?

谷歌说有“模糊算法”,但现实是人脸、车牌、门牌号都能被拍得一清二楚,靠用户主动申诉能解决一切吗?

隐私权和公共利益的平衡,成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难题,这一案的判决会不会成全球立法的模板?

阿根廷法院的判词点破了要害——“没人愿意像刚出生时那样被全世界围观”,这句话是给谷歌的,也是给所有巨头的“警钟”。

全球数据合规越来越严,欧盟GDPR、加州CCPA、巴西LGPD,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,谁都不敢再拿“技术中立”当挡箭牌,谷歌下一步怎么防“翻车”?

互联网巨头说自己只是“路过”,可一旦出事,所有责任就变成“用户自担”,真能这么甩锅?

街景地图能帮警方破案,能让网友发现身边的“未解之谜”,可一旦变成隐私杀手,谁来兜底?

你会不会担心,哪天自己也莫名其妙出现在“街景热搜”里?

谷歌街景“拍丑照”事件背后:技术无罪还是巨头无界?

产品展示

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